内容润色建议:
CT、磁共振、X光是我们看病住院时最熟悉的检查项目。然而,群众对于“检查多、检查贵、检查重复”的问题反映强烈。近日,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(试行),旨在统一整合规范现行放射检查项目,使项目立项更清晰、收费更透明,并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。
这一指南的分类逻辑更为清晰。它统筹考虑了不同项目在成像技术、部位难度、对比剂引入等维度的差异,分类整合,层层递进设立项目。首先按成像技术分类,包括X线成像、计算机体层(CT)成像、磁共振成像、单光子/正电子显像等类别;其次,在CT成像、磁共振成像中根据是否引入对比剂、是否形成动态图像等,设立平扫、增强、灌注成像等项目;最后,对于血管等难度较高的部位单独立项,同时考虑项目的兼容性,体现特殊部位的特殊难度。
在收费立项上,坚持以检查效果为导向。在放射检查项目中,检查设备差异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以CT平扫为例,随着技术发展,CT设备排数已经从16排、64排逐步提高到128排、256排等。通俗来说,设备排数越多,扫描结果也就越“切得越薄”,呈现更加清晰的成像效果。但这也带来了更高的设备价格和医疗机构更多的收费立项诉求。为避免价格项目与检查设备过度绑定,立项指南坚持服务产出导向的基本原则,将关注点聚焦在检查精度上,普通CT检查不再按排数确定收费标准,而是对扫描层厚<2mm的“薄层扫描”设立加收项,在满足临床检查收费需求的同时,根据服务产出体现设备迭代后在检查精度方面的差异。
此外,为促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进入临床应用,又防止额外增加患者负担,立项指南在放射检查类主项目下统一安排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”的扩展项,也就是说医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诊断的,执行与主项目相同的价格水平,但不与主项目重复收费,体现了以医疗服务产出为导向的价格政策取向。
云影像的引入助力检查结果互认。随着存储手段的进步,检查结果上传至云端,实现患者可通过便捷方式阅读本人检查资料、同行可跨地区跨机构调阅检查资料、医保部门可核查已上传的检查资料,成为检查行为的完整体现。这一做法有助于推动医疗机构补齐云影像服务供给短板,助力跨地区跨医院的检查结果共享互认。
此外,市场公平竞争为放射检查打开降价空间。过去,大型设备检查市场大多被少数厂商占有,定价权牢牢控制在少数厂商中,项目价格中设备折旧费用占比高。但近年随着更多企业进入这个领域,检查设备整体研发水平进步,市场竞争更为充分,采购价格呈下降趋势,这为检查价格回归合理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各省加快对接落实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,在制定省级基准价格时关注大型检查设备真实采购价格下降趋势,合理下调放射检查服务价格水平,促进检查结果互认,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,鼓励通过提供更多技术性医疗服务获得增量收入。